本文深入解析小规模纳税人"月销售额30万免税"政策的四大认知误区:一是否所有收入均可免税,需区分普通发票与专用发票计税规则;二是30万免税额度仅针对增值税,所得税仍需申报缴纳;三是超额度部分需全额而非差额缴税;四是政策仅适用于特定行业和企业类型。文章强调纳税人应精准把握政策边界,避免因误解免税范围引发税务风险,同时提醒需同步履行所得税申报义务,建议通过专业财税咨询实现合规降负。
误区一:免税只免增值税?
对的。公司交税不止有增值税,常见的还有企业所得税和个税。一个季度30万内普票免增值税,但企业所得税和个税照常交,大家需清楚这一点。
误区二:小规模开专票也免税?
错啦。小规模纳税人开专票,增值税还是要交的。小规模纳税人一个季度不超30万,但是开的专票,那30万都要交。
误区三:免税额度是税后金额?
不是的。30万额度是税前的额度,并非是不含税的。
误区三:免税额度30万不包含专票?
错错错!小规模纳税人一个季度30万免税,是包含所有的收入(普票、专票以及确认的无票收入)。
如果加起来合计小于或等于 30 万,只交专票的增值税;如果加起来合计大于 30 万,专票、普票、无票收入的增值税都要交。
举个例子:
①:A公司第三季度开不含税30万(普票20万,专票10万)
要交增值税1%=10万*1%=1000元
②:A公司第三季度开不含税31万
要交增值税1%=31万*1%=3100元
税收优惠政策本质是国家对小微企业的精准扶持,但享受红利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政策内涵。企业需摒弃"30万全免"的片面认知,建立完整的税务管理思维:既要关注增值税起征点的计算规则,也要重视所得税申报义务;既要控制开票额度防范超额风险,也要区分业务类型适用对应政策。建议纳税人定期参加税务培训、借助专业机构开展税务健康检查,将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发展动力,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实现降本增效。
更多成都记账报税的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